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指示,深刻阐释了新形势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方针原则、目标任务,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完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规划设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文化的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无从谈起。党中央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明确提出到2020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的战略目标,并颁布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等重要法律法规和《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形成了加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顶层设计。从法律制度层面明确了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基本定位、基本责任、基本标准,也提出了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目标任务。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广播电视行业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整体布局、科学规划。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统筹东部、中部和西部,统筹不同受众需求,增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科学性、前瞻性。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结合起来,把“输血”和“造血”结合起来,增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进一步把国家指导标准明确细化为各地区的实施标准、质量要求、实施机制和保障措施,增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适用性、实效性。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将进一步完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项目、技术标准、工程规范和管理制度,推动广播电视公共服务逐步进入法制化约束、标准化推进、规范化运行轨道。
坚持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提高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深入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基层特别是农村,是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基础。目前,我国仍然有约6亿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村地区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94%以上,广播电视城乡发展不平衡特别是传输覆盖不平衡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必须坚持“重心下移”,积极对接和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继续把农村作为广播电视传输覆盖能力建设的重点,努力畅通“最后一公里”。
深入实施重点工程,加强农村广播电视覆盖。在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的基础上,在有线电视网络未通达的农村地区加快推进直播卫星公共服务户户通工程。目前,直播卫星公共服务区域已覆盖59.5万个村,全国直播卫星用户达1.3亿户,新疆、宁夏、内蒙古、贵州、海南、西藏等实现本省(区)或地市节目上星传输、定向覆盖,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等省基本实现直播卫星“渔船通”。加快实施高山无线发射台站基础设施建设、地面数字电视无线覆盖和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等重点工程,支持转播中央广播电视节目、直接服务农村地区的无线发射台站基础设施更新改造,加强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的运行维护,进一步提高无线广播电视覆盖能力和水平。截至2017年底,全国广播、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8.7%、99.1%,全国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率分别达到97.48%、96.99%。到2020年,全国广播、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要分别达到99%以上,广播电视基本公共服务得到充分保障。
综合利用多种手段,完善农村广播电视现代传输覆盖体系。按照“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可行、保证成效”原则,统筹有线、无线、卫星三种方式,因地制宜、因户制宜推进数字广播电视覆盖和入户接收,加快实现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由粗放式覆盖向精细化入户服务升级,由模拟信号覆盖向数字化清晰接收升级,由传统视听服务向多层次多方式多业态服务升级。目前,已有超过三成的农村家庭享受到高质量的有线广播电视服务,农村有线广播电视实际用户数已达0.75亿户。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数字广播电视户户通,形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功能完备、服务到户的新型广播电视覆盖服务体系。
聚焦老少边穷地区,加快补齐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短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基本公共服务要更多向老少边穷地区倾斜。老少边穷地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设施条件相对滞后、基础建设难度相对较大,是推进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难点。要坚持从政策、资金等各方面加大支持和倾斜力度,努力使广播电视改革发展成果普惠各族人民,确保文化小康的路上“一个也不能少”。
坚持分类施策,让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听好广播、看好电视。加强边疆民族地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和译制制作能力建设,近年来总局积极落实中央财政资金,对边疆民族地区广播电视节目发射台站、广播电视中心、译制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设施设备运行维护给予补助,有效改善了这些地区广播电视发展条件。为解决少数民族语种节目匮乏、覆盖范围小、少数民族群众“听不懂”“看不懂”问题,在13个民族地区县(市)台增开广播或电视节目,通过直播卫星平台传输覆盖13套电视、11套广播少数民族语言节目。同时,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节目供给,总局每年组织推荐2000集电视剧、18000分钟电视动画片供新疆、西藏等民族地区译制播出。2017年,全国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译制时间分别达到约12.2万小时、4.2万小时。
助力精准扶贫,加强行业扶贫、定点扶贫和对口支援工作。围绕提升贫困地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和设备水平,推进制播能力建设和应急广播能力建设工程项目。实施贫困县播出机构制播能力建设工程,“十三五”以来,落实中央投资支持符合条件的贫困县广播电视台购置采编播设备,着力解决设备老化、制播能力不足、数字化高清化水平不高等问题。配合中宣部实施百县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和贫困地区民族自治县、边境县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工程,为全国2.85万个行政村配置了广播器材,提高了基层信息发布能力。深入推进基层应急广播体系建设,争取中央财政资金在“十三五”后三年对深度贫困县的应急广播设施建设给予支持,今年补助48个深度贫困县应急广播平台、传输覆盖物及大喇叭系统建设。精准对接贫困户精神文化生活需求,2018年总局配合中宣部向中西部22个省(区、市)建档立卡10万贫困户赠送电视机并组织采购2万多套直播卫星接收设备。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媒体优势和节目、电视剧、纪录片、网络视听等内容特色,开展广告精准扶贫和加强脱贫攻坚宣传。总局对山西平顺、四川德格两个定点扶贫县和江西大余、青海囊谦两个对口援助县的帮扶工作中,就协调拍摄了多部专题片、广告片,宣传报道当地旅游文化资源,产生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适应人民群众新期待,加强广播电视内容供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现在广播电视内容供给主要矛盾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必须把重心放在“好不好、精不精”上。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高内容质量,同时注重针对性、贴近性,用丰富优质的内容构筑人民群众精神家园。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繁荣创作生产、多出精品力作。深化广播电视节目创新创优,坚持“小成本、大情怀、正能量”创作方向,大力扶持“公益、文化、原创”节目,推动各类节目在思想上有新开掘、艺术上有新突破。深入实施广播电视“记录新时代工程”,以今年改革开放40周年、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为坐标,加强主题项目规划,聚焦现实题材创作,在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等方面,源源不断打造主旋律标志性扛鼎之作。深入实施网络视听节目精品创作传播工程,开展原创网络视听节目征选展播活动,加强对短视频的引导利用,努力推出更多正能量、有热度、接地气的网络视听作品。
积极对接重点群体需求,让内容供给更加精准。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加快建立内容需求反馈机制,推动“菜单式”“订单式”服务。围绕服务“三农”,指导各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播出更多贴近农村生产生活的好节目,解读惠农政策、提供农资信息、介绍致富经验、普及农业技术、丰富农村群众生活。2017年,全国农村广播节目播出时间435.36万小时,占公共广播节目播出总时长29.18%;农村电视节目播出时间405.88万小时,占公共电视节目播出总时长21.58%。指导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加强为残疾人、少年儿童、老年人、农民工等的公益节目制作播出。
深化改革创新,增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动力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不移将文化体制改革引向深入,不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完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必须深化改革、深入创新,让公共服务充满生机活力、跟上时代步伐,真正“用得起来、用得方便、用得长久”。
强化科技创新。现代科技是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提质增效的引领和支撑。要顺应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趋势,深入实施智慧广电建设工程,着眼于提供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的广播电视服务,加快广播电视智慧融媒体建设;着眼于提供更高端更优质视听体验,加快高清、超高清电视制播能力建设;着眼于提高综合服务承载能力,加快下一代广播电视融合网建设;着眼于拥抱万物互联和智慧社会,加快开发网络化、移动化趋势下的广播电视新业态新应用,全方位参与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智慧乡村、智慧家庭建设,推动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由户户通向人人通、移动通提升,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数字化、高清化、移动化、社交化的收听收看需求。
强化运行和管理创新。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认真总结推广各地的有益经验,采取政府购买、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等政策措施,支持各类社会组织和机构参与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探索财政补助 市场运作、契约有偿服务等不同特点的服务模式,提高公共服务效能。完善运行管理和监督考核制度,按照标准化、规范化思路,推动各级运行维护机构和人员队伍建设,确保广播电视公共服务长期通、优质通。
来源:《求是》